■读统编语文?品传统文化
《鱼我所欲也》中生与义、鱼与熊掌,代表着善与恶、心灵之德与身体之欲、人性与兽性的两个极端。
孟子的《鱼我所欲也》一文,排比层出不穷,气势滔滔,但文本的主旨真义并不复杂,“舍生取义”四个字概括足矣。
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“鱼”和“熊掌”:金钱、权势、学问、道德、良心,人间诸多现实的因素,都可以是鱼和熊掌的关系。舍什么?取什么?有时需要用一生来回答,有时需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其中的真义。
华夏民族历来不乏用生命来践行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英杰,文天祥、赵一曼……那些人格萎缩、蝇营狗苟之徒常觉得不可思议:放着宝贵的生命和唾手可得的富贵不要,偏要取死就义,何苦来哉!
在和平年代,普通人常常认为舍生取义离我们十分遥远。或许太平盛世没有多少让我们挺身而出、舍生取义的机会,但是,居安思危的精神是必需的,否则一个民族下一代的精神支柱定会被名利蛀空,社会定会渐渐乱象环生,当狂风暴雨来临时,很容易集体见利忘义,从而导致民族的道德大厦轰然倒塌。
《鱼我所欲也》一文*后一句说“此之谓失其本心”,这是全文的微言大义之处。舍生取义不是要随时随地置个人于生死线边沿,而是要保护仁爱、美善、勇敢的“本心”不被世俗的功利所诱惑污染,当面临鱼与熊掌的选择时,才会本能地迸发出湛然的光彩——选择发自本心,取舍赴义慨然。
“本心”即不迷失于外物、不屈从于外力的本真纯朴美善之心。儒家并非要每个人在刀光剑影中选择人生的生死去留,而是要每个人坚持守自己的美善本真。美善的本真之心,在特别的环境下才表现为舍生取义,但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多的仗大义行美善之事。乐善好施、助人为乐、尊老爱幼、谦让有礼、忠孝有义,都是“本心”的美好体现。
上学路上,有人有难需要帮助,帮别人则自己会迟到耽误自己的学习,但如果你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帮助别人,那么你已经初步做到了舍弃自我的“鱼”而选择道义的“熊掌”。把小小的善心善行放大,就是国家民族的凛然大义,这个过程需要呵护、坚守自己天然含有善良的本真之心。
但现实中,有许多人在漫长的旅途中、在无情的竞争下丢弃了“熊掌”,为得到一条美味的“鱼”而不计手段,得到“鱼”后引以为傲。儒家首先强调修身齐家,而后才能谈治国平天下,任何大义的言论、行为,其实早已潜藏在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。舍生取义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莽撞勇敢,而是意志品德成熟后的毅然决然、快乐无畏的选择,是一种道德力量带来的必然结果。
人之初,性本善,恻隐、关爱、共生共荣,这些道理浅显易懂,甚至是与生俱来。懂得美善的本真之心不难,难的是用一生去守护和坚持。日日老师讲,不如自己念念在心;念念在心,不如一时在行。
(作者系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,中学语文特级教师)
《中国教育报》2020年11月19日第11版?
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,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,如有对您造成影响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!